一、中国气象科技园的规划方针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人文、科技、绿色”的基本理念,秉承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面向世界、辐射全国、创新示范、引领未来”的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建立一个高科技、高效益、高产出的完整气象产业链,推进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完全融入市场经济体系,充分发挥气象在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等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优势,提高气象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服务水平和效益,创建一个活力无限、动力无限、服务无限的新型产业园区。
(二)发展宗旨
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提升气象服务能力水平为重点,以孵化转化为核心,以引智引资为手段,以关联企业聚集为途径,转变气象科技产业传统发展方式,实现科研、生产、市场的紧密链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气象科技产业集群。系统性、整体性提升气象科技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实现公共气象服务、气象社会管理、气象工作政府化的有机延伸,提高气象科技产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三)战略定位
建设“国内首创,世界一流”的气象科技产业园,成为气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平台;打造全国气象科技产业发展的总部基地、国内外气象关联高新产业聚集基地、气象科技新技术成果转化及应用基地和气象信息服务新企业孵化基地;创建全国气象科技产业园开发建设的先导区和试验区。
(四)建设目标
充分结合中国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布局,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开拓气象科技产业发展新空间,打造新增长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为促进气象产业优化升级做出积极的贡献。五年内在北京中关村创新示范区海淀园和南京麒麟科技创新园完成中国气象科技产业园(北京园)和中国气象科技产业园(南京园)的整体建设,首先形成南北呼应的格局;到“十三五”末,掌握一批世界领先的气象科技与成果;培养一批气象信息服务的领军企业;开发一批高端的气象服务模式及产品;孵化一批优质的新兴气象科技开发企业和现代气象信息服务企业;通过中国气象局与政府合作,利用气象技术和行业优势,共同把园区打造成具有全国辐射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产业园区;在国际气象领域铸就一个产学研用一体的示范产业园,成为气象产业自主创新的一个典范。
二、中国气象科技产业园建设缘起
2009年12月26日,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同志在《致中国气象局成立60周年的贺信》中提到:“气象工作的服务领域越来越宽,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各方面的期望值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可以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切、人民群众的高度关心、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在当今社会进步和变革的大潮中,气象备受各界关注,大众的需求、社会的需要加快了气象科技产业园建设的步伐。
2011年6月29日,在中关村科学城第三批建设项目签约揭牌大会上,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于新文和北京市副市长苟仲文签署《北京市人民政府支持中国气象局建设中国气象科技产业园协议》。气象产业园的建设帷幕就此拉开。
2011年6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一行到中国气象局考察调研时表示:“北京市委市政府将大力支持中国气象局建设中国气象科技产业园,通过科技创新建立多元化的气象科技产业链,推进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助推北京市经济和科技发展。”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陪同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参观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中国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气象科技产业的发展,在2011年就组织相关单位进行策划,为中国气象科技产业园的规划建设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2012年6月4日,海淀区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穆鹏专程到中国气象局参观考察气象科技产业的发展情况,与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于新文会谈时表示海淀区政府将积极支持中国气象局在永丰产业基地北扩区建设中国气象科技产业园。
中国气象科技产业园(北京园)规划效果图
中国气象科技产业园(北京园)建设用地100余亩,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永丰科技创新园北扩区,地处南沙河以南,北清路以北,东临京新(G7)高速公路,西濒南沙河支渠和友谊路,即为海淀区与昌平区交界处海淀一侧,与中国气象局同属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海淀园范围内。
2012年4月10日,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京与南京市市长季建业会面。双方达成共识,在南京麒麟科技创新园共同建设中国气象科技产业园(南京园)。郑国光局长指出:“中国气象科技产业园的创立,对于我国气象信息服务产业化、市场化具有里程碑意义。”
2012年5月19日,中国气象局与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中国气象科技产业园(南京园)签约仪式在宁举行。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季建业出席签约仪式,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于新文和南京市副市长罗群分别代表双方签字。
中国气象科技产业园(南京园)规划效果图
中国气象科技产业园(南京园)位于南京市麒麟科技创新园核心区,建设用地180余亩。北濒定林大沟生态走廊,东临轨道交通8号线定林站,南靠南湾营路,西近麒麟综合商业区。环境独到,交通便利,适宜建立绿色、环保、低碳科技产业园区。
三、中国气象科技产业园“1520”发展战略
中国气象局为制定《中国气象科技产业园建设规划》,提出了产业园建设的“1520”发展战略,具体每个园区均按照“1520”发展战略进行建设和运营。
中国气象科技产业园“1520”发展战略构成示意图
“1520”发展战略的内涵是:
(一)一个园区
立足创新,依托政府,以通过科技创新建立一个“国内首创,世界一流”,具有高科技、高效益、高产出的多元化气象产业链的气象科技产业园为核心。
(二)五个领域
围绕“面向世界、辐射全国、创新示范、引领未来”的宗旨,而确定的气象产业化建设五大重点发展领域:(1)气象装备技术领域,(2)气象云及气象应用软件开发领域,(3)气象信息传播及通讯技术应用领域,(4)现代气象信息服务领域,(5)气象技术市场领域。
(三)二十个细分关联产业集群
即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形成气象科技产业链的气象关联产业:(1)气象卫星及数据接收处理系统研制,(2)气象雷达研发制造,(3)自动气象探测产品研发制造,(4)雷电监测及雷电防护产品制造,(5)人工影响天气监测及作业设备研制,(6)气象云计算服务,(7)气象应用软件开发,(8)气象影视传媒文化创意技术开发与应用,(9)基于新兴媒体的气象信息增值服务,(10)中国天气网互联网服务,(11)气象通信技术研发及应用,(12)专业气象信息服务,(13)农村气象信息服务,(14)风能太阳能观测评估技术研发及服务,(15)气象信息衍生,(16)金融保险服务,(17)技术交易平台,(18)工程技术咨询,(19)技术服务与技术培训,(20)技术入股。
“1520”发展战略说明了建设中国气象科技产业园利于实现国内外气象科技产业集聚、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气象科技产业集群,服务于防灾减灾、国家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气候变化、国民经济发展、公众生活等各领域,也利于促进和完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提高气象业务科研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国气象科技的国际竞争力。
四、中国气象科技产业园的运营结构
中国气象局为建设中国气象科技产业园,批准成立产业园运营机构,即风云气象科技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依《公司法》设立,按企业机制运行。
中国气象科技产业园运营结构示意图
风云气象科技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从事中国气象科技产业园的建设、招商、租赁、投资、担保、孵化、科技成果转化、资产运营等工作;承担园区的综合管理工作,包括园区建筑的经营维护、物业管理、物流、安保及园区内市政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提供会议服务、成果展示推介服务、交易服务及气象数据服务等。
中国气象科技产业园面向国内、国际市场,服务对象广泛,其管理体制机制将不同于任何一种单一管理模式,而是集服务优质、运转灵活、决策高效等特点于一体的管理模式,将全面整合科研、产业、市场等相关工作,建成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创新企业孵化、技术服务、投资融资等有机融合的整体运行体系。具体表现在:
1.具有国家级科研体系的背景优势。中国气象局长期从事国家级科研体系的各类科研任务,熟悉国家级科研体系的运转模式,产业园的服务工作将极大的受益于此,能够提供全面细致的科研服务、技术服务与其它相关服务支持。
2.具有国家事业单位资金运作优势。中国气象局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全国气象部门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气象部门与地方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这样的体制优势为产业园建设在资金运作方面提供了有利条件,充分发挥资金双向运作的优势。
3.具有民营参股企业的自主管理优势。为增强产业园的生命力和发展力,中国气象科技产业园将适时引入民营资本,不断提高资金使用的灵活性。为充分发挥民营参股企业的积极性,将采取以中国气象局为依托,以产权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企业化运作,从而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孵化和自主创新技术的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