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何孟洁 王敬涛报道 开展精细到街区预报预警、优化城市积水风险等级预报技术、完善交通气象预报系统……8月15日,在大城市精细化预报服务工作阶段性总结交流视频会议上,北京、上海、深圳、江苏、陕西等省(市)气象局分别介绍了开展大城市精细化预报服务取得的成果和经验。
记者了解到,面对城市的运行管理和城市公众对气象服务提出的新需求,中国气象局自2010年以来通过启动大城市精细化预报服务试点,推进北京、上海、深圳、江苏等相关试点单位强化预报技术支撑,改进预报服务产品,丰富预报服务手段,有效促进了大城市精细化预报服务的发展。
各单位根据大城市气象服务需求,积极开展灾害性天气、高影响天气预报预警工作,开展城市积水、城市内涝、城市交通(大雾)、高温热浪等影响预报,面向电力等行业提供精细化预报服务,加强了针对性预报产品的研发。同时,通过互动天气社区、微博、手机短信、小区广播、气象频道快速高频次插播等多种方式,不断完善精细化预报信息发布手段和方式,获得良好的社会服务效益。
会议指出,各级气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大城市精细化预报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充分认识到城市化快速发展和防灾减灾工作对气象服务提出的更高要求和挑战;要进一步强化大城市精细化预报服务业务的科技支撑,重点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高分辨模式、产品应用、定量降水估测预报以及城市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要进一步强化预报员在精细化预报中的作用,带动预报员在新形势下适应新模式和新技术,建立精细化预报思路,加强精细化预报产品的检验、评估和总结分析;要进一步加强大城市精细化预报服务业务的组织管理,发挥省级气象台在精细化预报中的重要作用,带动全国精细化预报服务能力的提升。
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以及各省(区、市)气象局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
今年,中国气象局印发《大城市精细化预报服务业务建设实施方案》,并启动大城市逐6小时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业务。今年5月1日起,各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24小时天气预报不再以12小时为“分水岭”,而是具体细分为上午、下午、前半夜和后半夜四个时段,逐步把精细化天气预报与天气对城市运行和社会活动可能带来的重大影响相结合,提高了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责任编辑:赖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