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 孙楠 通讯员 韩燕革
中央电视台已经在晚上7时30分黄金时段《新闻联播》后播发钓鱼岛及周边海域天气预报超过1个月。
很多老百姓提出疑问,钓鱼岛天气预报究竟是如何制作的?
要制作天气预报,首先必须收集风、温、压、湿等气象观测数据。
中国气象局现有7颗气象卫星在天上运行,通过这7颗卫星,可以获得钓鱼岛海域每15分钟一次的精确气象卫星云图,通过加密观测更可以每6分钟获得一张卫星云图。这种技术在世界上都是领先的。根据卫星的监测,能反演出这个地方的海面温度、降雨量、海雾及海上大风等情况。
除了卫星资料之外,台湾及中国大陆的一些气象观测站、海上浮标站、天气雷达站,也都能够及时收集钓鱼岛周边地区及海域的天气资料。“例如,台湾基隆市的雷达离钓鱼岛仅有190公里,可以扫描钓鱼岛及其周边海域的云雨及风场结构。”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说,“另外,还有海上航行的船舶、上空过往的航班,它们也在进行观测工作。对预报员来说,将这些数据综合起来,就比较丰富了。”
这些搜集数据的设备全天都在工作,气象数据被实时传送到预报员的工作平台。每天2时、8时、14时和20时,这些数据还会被传输到一些大型计算机中,作为数值预报模式的初始资料来计算未来天气演变。
数值预报是用一组偏微分方程来表达支配大气运动的物理定律,从一定的初始状态出发,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求出这一方程组的解,就可以对未来的天气状况做出预判。
中国气象局拥有全球精细化数值预报模式,相关省份的气象部门都有更加精细化的区域预报模式。例如,我国现在业务运行的全球数值预报模式,其网格点可以覆盖到钓鱼岛及周边地区,能够做出从0小时一直延续到未来10天的精细化气象预报。
每天的预报具体先由福建省气象台来制作,再上传到中央气象台。每天清晨,中央气象台值班人员要参考卫星、地面站、探空站等最新的气象观测数据,结合大型计算机计算出的数值预报结果进行订正,订正前还要同福建省气象台会商。“比如,数值预报预测出第二天夜里有一片云将给钓鱼岛带来降雨,但是最新的数据发现这片云比计算机预测移动更快。于是,降雨的预报就被修订在第二天下午。”孙军说。这样,当天第一份钓鱼岛精细化预报就于早晨完成了。
中央气象台把钓鱼岛的天气预报纳入到国内城市的预报中,将每天分为上午、下午、上半夜和下半夜4个时段,精细化发布,每6个小时一报。如果遇到台风或者灾害性天气,中央气象台的预报员将会与相关省份(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的预报员进行及时会商,进一步确定灾害性天气的影响。
孙军对预报工作非常自信,虽然钓鱼岛主岛的预报没有相应的实地实况资料进行比对验证,但参考目前数值预报的总体准确率,并通过检验周边测站具体风、温、压、湿及降水的预报,可以对钓鱼岛的预报有一个总体把握。
“应该说对钓鱼岛及周边海域的预报准确率还是比较高的,可以满足气象服务的需求。”孙军说。
【新闻背景】
自9月11日起,中央气象台在国内城市预报中增加钓鱼岛及周边海域的天气预报,内容包括温度、湿度、风速、风向、降雨量等气象要素。
预报除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外,还将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气象局门户网站、中国天气网、海洋气象广播电台等渠道进行发布。
此外,9月1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已经开始播报钓鱼岛周边海域的海洋环境预报。预报内容包括海浪、海温及周边海域的海况。
钓鱼岛和周边海域是我国一个传统渔场,我国有很多渔民在此进行生产活动。及时的天气预报预警可以保障渔民的生产安全。
此外,我国商船进行的商业运输等活动,以及我国有关部门对钓鱼岛附近的巡航活动,也可以得到及时气象服务。
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陈振林强调,发布钓鱼岛和附近海域天气预报是履行部门职责。中国气象局从职责上讲,承担着管理国家陆地、江河湖泊及海上气象情报、预报、预警的责任。中央气象台、上海及福建等气象部门一直以来都是把钓鱼岛的气象服务作为职责范围,为渔民提供着气象预报预警服务。
“在国际上,钓鱼岛及周边海域也是世界气象组织根据责任海域的划分,赋予中央气象台开展预报、预警和海上船舶航行搜救服务的责任区,而且这项职责任务已经被列在世界气象组织海洋气象服务手册中。”陈振林说。
(责任编辑:陈雅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