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从民生福祉出发,可以考虑把两岸气象合作纳入海协和海基会商谈的重要议题,为两岸气象合作奠定基础。
今年68岁的台湾大学副校长陈泰然,依然记得1993年第一次正式到大陆参访并举行学术报告及座谈的情景。那是两岸气象界交流合作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第一次‘登陆’后,我对大陆的气象界有了初步了解。当时两岸还不像现在这么热络。1994年3月、10月分别在台北和北京举行了海峡两岸天气与气候学术研讨会,那是两岸气象学术界和业务单位跨越海峡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交流。”满头银发的陈泰然对此记忆犹新。作为两岸气象交流合作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他说:“两岸气象交流近20年成果斐然,现在已面临从学术交流转入业务合作的新阶段。”
“两岸可以在防灾减灾的大前提下进行气象合作,尤其是在应对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方面和服务两岸通航方面,应该谋求新的突破。”台湾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周仲岛与福建省气象局局长董熔“英雄所见略同”。
据了解,目前有关方面正筹备在明年举办两岸气象交流二十周年的纪念活动。近期,由北京大学和台湾大学主办、福建省气象局承办的海峡两岸气象科学合作研究成果发表研讨会在福州举行。海峡两岸50多位知名气象专家学者围绕海峡两岸地区台风研究、梅雨季降水研究等气象科学问题及海峡气象服务等领域展开广泛交流,研讨两岸合作研究的未来推展。
气象合作“只欠东风”
在陈泰然看来,两岸气象交流近20年来,在气象名词、气象资料、气象预报技术和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比如两岸共同成立了两岸大气科学学术名词委员会,整理两岸气象名词。“从英文到中文,两岸气象名词35%的叫法不一样。大家通过委员会每隔一年的聚会讨论,已经推出了一个两岸气象名词异同的对照版本,今年将产生一个两岸共同接受的气象名词新版本。”陈泰然说。
随着两岸在气象资料、气象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和分享不断发展,新的课题也相继出现。比如,两岸的气象研究资料基本上已经流通,但每天的天气预报等业务资料流通还有待突破。例行的业务预报技术的改进、预报技术的分享等实现后,实时的灾害性天气会商还有待进一步突破。
陈泰然举例说:“实时天气会商很重要。比如台风来了,一般都是先经过台湾,台湾的信息需要透过管道,提供给福建沿海一带的大陆地区;而梅雨季和5、6月份的暴雨,都是从大陆往台湾地区走,大陆的资料也要提供给台湾,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过去只是交流,现在已经到了合作的突破阶段。”陈泰然说,这次研讨会除了学术界,还有业务部门参与:活动由福建省气象局承办,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和台湾的气象部门也派人参加,这样就从学术合作研究延伸到科学研究。比如台湾的飞机在台风天出去观测,大陆也在梅雨季做一些外场实验,如果两岸可以针对台风、梅雨、暴雨问题进行合作实验,就能带动两岸气象界更密切的合作,并且解决共同性问题。
周仲岛表示,目前两岸气象合作的困难在于业务部门的合作已经涉及政府部门,需要更高层级的单位来推动。现在,两岸的地震合作已经签订协议,两岸气象合作的突破可以说“只欠东风”,呼之欲出。
专家建议,从民生福祉出发,可以考虑把两岸气象合作纳入海协和海基会商谈的议题,为两岸气象合作奠定基础。
极端天气受关注
今年年底,为期3年的“台风暴雨气象科学合作研究计划”即将期满,这一计划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台湾李国鼎科技发展基金会资助下进行。台湾李国鼎科技发展基金会的陈于高表示,研究计划成果卓著,基金会将继续支持两岸的气象交流合作。
在两岸专家眼中,豪雨系统、台风的结构动力模拟问题、全球变暖对台风的影响等,都是两岸气象界共同面对的问题。中科院大气物理所黄荣辉院士认为,台风暴雨是两岸共同遭受的严重天气灾害,特别是西太平洋热带气旋的台风给两岸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两岸开展台风暴雨合作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对台风暴雨的演变特征、结构路径、强降水和强风区等天气学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开展台风暴雨的预报预警和季节性预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实际运用价值。
“两岸可以在防灾减灾大前提下进行气象合作。”周仲岛举例说,今年6月影响台北的云团就是从福建北边发展后,往东南移进台湾北部的。假如之前两岸有很好的防灾减灾交流合作体系,相关资讯可以很快从福建流通到台湾,台湾就不会产生措手不及的情况。可以根据福建、浙江等地发生的雨势,计算移动速度、强度变化,从上游资讯预估对下游的影响,这是非常重要的。
一些最新研究成果显示,最近10年,影响台湾的台风降雨比过去40年增加了3倍多,强台风发生的次数也在增加。“这方面的气候问题单靠台湾无法解决,希望得到大陆方面的合作”。周仲岛说,“另一方面,台风到来之前,台湾的气象部门会用飞机在台风周围放置机载探测器,在300公里范围里了解水汽、风的结构等,以便更好预报台风路径,这些也可以由台湾提供给大陆。”
“两岸的气象交流合作很有互补的空间。”陈泰然说,大陆花很大精力投入在气候研究上,宏观研究方面做得很好;而台湾一直在做微观层面的天气研究,彼此可以借鉴。“比如我们预计台风将在台湾东部的花莲或宜兰登陆,然而具体地点相差50公里,影响都大不一样。政府要根据台风大小考虑是否放台风假。预报错了,本该放假却没放假,灾害造成的损失很大;本不该放假却放假了,企业家一天损失也上千亿新台币。所以我们的气象部门要做得很精准,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些都是可以分享的。”
陈泰然一直专注于台湾和华南地区,做了40年的梅雨研究。“台湾非常小,所以我们可以做得很深入。比如花莲花东纵谷,哪怕只有上万人口,为了这部分群体也得做这一地方的梅雨研究。而大陆各地比如福建的武夷山或太姥山,也有相关的地形效应,我们的经验就可以和大陆共享,以供参考借鉴。”他说。
福建试推“海峡气象”
“我们在寻找一个共同的研究对象,不是纯粹交流的,而是深入合作的,这样双方才能真正融入。”董熔说,现在两岸航线很频繁,从保障民众日常安全运行着手可以实现气象合作上的突破,目前我们正在搭建这样的平台,正致力于组建海峡气象研究所。
在两岸气象交流合作中,闽台先行先试引人注目。福建与台湾地域相近,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影响两地的天气系统互为上、下游。每年春季的梅雨锋面、冬季的冷空气都是经福建南下影响台湾的。而夏季影响、登陆福建的台风大多是先经过台湾或其附近海面。这一气候特点决定了闽台气象密切相关。
“我来大陆30多次,其中25次都来过福建。”陈泰然说,“谈到两岸台风暴雨的气象合作,最直接的就是闽台地区。一方面,有关合作可以保障台湾海峡上的飞行安全、海上安全。另一方面,这个区域的渔民海上作业本来就是交错在一起的,两者在气象上分不开。”
董熔认为,开展闽台气象科技交流与合作,特别是针对暴雨、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研究、预报和联防进行常态化合作,可以达到很强的互补互利效果。闽台气象科技交流与合作不仅可从资料、学术、人员等多方面进行交流,而且在信息共享、预报会商、课题研究、科学实验等方面的合作前景也很广阔。这样的交流与合作,直接服务于两岸防灾减灾,对闽台气象工作、两岸同胞生产生活都会产生直接影响。
福建省气象部门作为两岸合作交流的“先行者”,多年来致力于构建福建及台湾海峡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创下业界诸多“首个”:首个面向台胞发布海峡天气预报,首个开展省级联合气象观测,首个开展海峡两岸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交换,首个建立闽台科技界研修互访机制,首个建立海峡两岸自然灾害防治交流合作机制,等等。
在董熔看来,目前两岸科技人员交流没什么障碍,最大困难是两岸气象业务上的衔接问题。“中国气象局一直希望福建能够作为两岸气象交流的前沿平台先做一些工作,我们也尽力在做。”董熔说,现在两岸交流越来越多,共同的切合点也很多。比如目前对海峡航运影响最大的是风。冬季的风和夏季的风都不同,海上观测资料比较少。闽台可以合作,提升预报技术,服务于两岸航运,保障航运安全。
这一点,周仲岛很是赞同。他说,两岸气象合作可以在防灾减灾大前提下进行。比如每年冬天,东北季风盛行,海峡上冬天风浪的预报对包括厦金小三通等在内的两岸航线非常重要。
董熔说,风的题目做完后,还可以继续做雾的问题等,形成若干个针对海峡的天气合作项目。他透露,福建省气象局正在大力发展“海峡气象”。不久前,中国气象局与福建省人民政府已就这一点达成一致。福建省气象局将依托福建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组建海峡气象研究所,通过科研专项资金和政策支持开展海峡气象研究。此外,福建省气象局也将大力推动两岸气象科技交流,积极承担“海峡气象论坛”的具体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