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 何孟洁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从探索解决“三农”的根本问题出发,将农业科技创新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毋庸置疑,在我国农产品实现从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中,农业科技创新发挥的作用不可比拟。
长期以来,气象部门通过科技创新加快为农服务的脚步从未停歇。促进农业气象科研成果转化,既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气象服务“三农”的具体体现。自2002年起,中国气象局正式加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请,使得一批有实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在农业生产或农业气象业务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了强劲动力。
成果转化——43项农业气象科研成果“落地”惠农
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与农业气象研究所所长郭建平介绍,十年来,中国气象局共有43项研究成果获得中央财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专项资助,内容涵盖农业气象灾害、农业气候资源、农业气象实用技术、设施农业气象、农业病虫害、节水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等七大方面,这些科研成果在农业生产和农业气象业务中的转化和推广,不仅对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提供了技术方法,而且拓宽了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领域,提高了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农业气象灾害是导致作物产量波动、危及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郭建平告诉记者,气象部门在农业气象灾害方面获得资助的科研项目较多,占项目总数的40%以上,项目涉及农业气象灾害的各个领域。例如,2005年由河南省气象局负责推广的 “黄淮平原农业干旱监测预警与综合防御技术推广应用”项目,使得农业干旱综合防御措施推广应用面积达到9.2万公顷,小麦平均增产6.2%,玉米增产6.8%,两年增产粮食4290万千克,增收7839万元。
农业气候资源研究是农业气象工作的重要方面,农业气候资源的数量及其匹配是农业种植制度、品种安排的重要依据。 2004至2011年,气象部门共有8项研究成果得到有效转化,为地方农业生产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保障作用。例如,2004年,由北京市气象局负责推广的“细网格小气候资源在京郊农业中的推广应用”项目,建立了京郊七个区(县)的细网格气候资源咨询服务系统,制作出各区(县)试点名优品种的适宜种植区域的农业气候区划和冰雹灾害的风险区划等。
农业气象实用技术是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和推广的重要内容。这类项目的实用性强,对农民增收有显著作用。如2005年由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负责推广的 “冬麦膜下条播与作物复播配套栽培技术的中试与示范”项目,不仅使得该项栽培技术得以完善和成熟,还带动新疆推广示范区农民的收入和科技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膜下条播冬麦技术示范推广面积累计达5200多公顷,累计增收额超过1000万元。
设施农业是实现高产、高效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之一。2006年,北京市气象局开始推广的 “日光温室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在京津冀地区的推广应用”项目,灾害预警精度达80%以上,在京津冀三地进行示范应用与服务,面积超过3.3万公顷。
农业病虫害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主要农业灾害,研究农业病虫害的监测预警是保障农业高产稳产的一项重要举措。 2007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将 “北方草原蝗虫气象监测预测服务系统推广应用”项目,推广至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河北等地,使跨省和省级蝗虫发生面积预测准确率分别达85%和90%左右,为当地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农业干旱是我国北方农业生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土壤水分的监测预报及灌溉决策服务是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中心工作,如2006年河南省气象局负责推广的 “黄淮平原农田节水灌溉决策服务系统推广应用”项目,在安徽、江苏、山东部分地市和河南全省15.4万公顷土地上推广应用,平均每公顷节约水资源约652立方米,平均每公顷增收节支约970元。
遥感和信息技术是开展农业气象业务工作的主要手段和工具之一,其在农业气象领域的推广应用使农业气象服务的范围更广、时效更快。如由辽宁省气象局推广的“生态与农业气象信息平台技术推广”项目,为东北各省市地业务单位的服务提供了一个基础性平台,提高了生态与农业气象服务的时效和水平。
推广应用——提升农气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水平
“农业气象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是科研与生产结合、科研与业务服务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发挥科研成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举措。 ”郭建平表示,农业气象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将坚持长期而有效地开展。
根据当前农业气象研究的重点和农业生产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未来,气象部门将重点加强以下几项技术的科研成果转化:首先是农业防灾减灾气象保障技术。郭建平说,今后,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的精细化监测预警、气象灾害评估技术、风险管理技术等都将会得到更好和更广泛的推广应用。其次,在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方面,农业气候资源的区划和细化技术方法、农业气候资源的高效利用技术,以及空中水资源的开发和农业利用技术都将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应用。第三,在设施农业气象保障技术方面,设施农业建筑的气象标准、气象调控技术和方法、设施内病虫害的监测预测技术、设施内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技术和防控技术、设施作物生长发育的气象模拟技术等都将是未来研究和推广应用的重点。
此外,在农用天气预报技术、农业气象实用技术、特色农业气象保障技术、基于高新技术的信息服务技术等方面,气象部门将会针对农业生产的需求和地方特点,更加精细化地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农业生产各阶段的气象服务与保障,进一步加强农业气象科研成果的转化,完善农业气象业务服务,提高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为强农惠农富农提供充足的气象保障,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今年的全国气象局长会议上也强调,要加强面向粮食安全、农业抗灾减灾、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加快省市两级气象为农服务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加强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系统建设,开展面向现代农业、适应生产一线的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推广示范,深化气象为农服务 “两个体系”建设,继续抓好强农惠农富农气象服务工作。
(责任编辑:石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