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技园区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的硅谷。自从斯坦福大学在美国西部一条长约48公里、宽约14公里的峡长山谷中创办出科技园区之后,许多国家和地区争相效仿,一座座科技园区在世界各地崛起。美国除了“硅谷”之外,还有著名的128号公路高技术产业地带、北卡罗来纳三角研究园等;日本有筑波科学城、九洲硅岛;英国有剑桥科学园、苏格兰硅谷等;以色列有“硅溪”;台湾有新竹科技工业园,其被称为是硅谷模式在世界各地孵化的案例中成功的典范。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也纷纷创建了一批科技园区,如韩国、新加坡、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在“硅谷”效应的作用下,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伴随着世界性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冲击波,全球兴起一股建设科技园的热潮,强有力地推动着所在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对此,美国《洛杉矶时报》曾在一篇题为《硅谷梦》的文章评价道:“文艺复兴之后所发生的全部事件中,对世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硅谷的技术。”
尽管人们对什么是硅谷模式尚存争议,但没有任何人怀疑硅谷在半个世纪里取得的成功。对于硅谷成功的因素,斯坦福大学的HenryRowen教授归之于它形成了待殊的优势,而特殊优势的形成是因为它拥有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有利的游戏规则。如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创新的制度;
第二,很高的知识密集度;
第三,员工的高素质和高流动性;
第四,鼓励冒险和宽容失败的氛围;
第五,开放的经营环境;
第六,与工业界密切结合的研究型大学;
第七,高质量的生活;
第八,专业化的商品基础设施。
值得注意的是,硅谷成功的因素往往只有在比较中才能看得更清晰。美国学者在《地区优势:128公路地区和硅谷》一书中对硅谷和128公路地区进行了比较研究后认为:尽管128公路地区的开端条件比硅谷好,但由于两个地区的运行机制、企业模式与传统文化的差异导至了不同的结局。在文化氛围上,硅谷鼓励创新并允许失败,所以许许多多的小企业均把硅谷视为自己的栖息地;在管理上,这些创新型企业把组织目标转化为其成员的个人追求,从而建立起社会无差别的共同体的模式。
(一)发展特点
硅谷以及世界各地相继取得成功的科技园区,在发展特点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主要在于这些科技的园区具备了优越的区位优势、适于创新的各种机制、充足的人力资源和有利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
1 区位优势
根据世界各国兴办科技园区的经验和教训,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与通讯、靠近智力资源丰富的大学和科研单位,是科技园区自身发展所必备的基本条件,也是直接关系到园区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世界上主要科技园区一般位于大城市附近交通便利、紧靠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地区,这样使得科技园既不受大城市的干扰,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大城市优良的配套生产服务设施,依托城市便利的交通、服务和优良的人力资源,减少非建设投资与经营成本。
从便利的交通来看,世界上一些成功的科技园区均拥有此项基本条件。例如,西雅图科技园区地处北美西北沿海,是美国走向世界的最可靠最经济的道路。纵贯美国西海岸的5号州际公路与横穿美国北部的90号州际公路交汇与此,公路交通极为便利。台湾在科技园区的区址选择上也是深思熟虑、匠心独运,新竹科技园区距台北只有一个小时的车程,至桃源国际机场只有40分钟。日本京都研究园距离大阪国际机场只有50分钟的车程,到东京国际机场也只有2小时的车程。
从依托强大的科研资源来看,世界主要的科技园区大都位于大学和科研机构比较集中的地区,这是科技园区分布的一项最为基本的规律。因为科技园区的发展必须由具有相当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不断地提供高水准的研究与开发。这就从根本上使得科技园区靠近大学和科研单位,从而最大可能地获得科研单位,从而最大可能地获得科研和技术的支持。据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9个国家226个科技园区的统计,依托理工科大学和科研机构创建的科技园区占其总数的86.36%。如硅谷是由斯坦福大学创建的,硅谷内60%到70%的企业是斯坦福教师与学生创办的。几乎是与硅谷同时发展起来的128号公路高技术产业地带,靠的是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被称为台湾“硅谷”的新竹科技园区,之所以成为世界电子产业核心,是因为得益于台湾清华大学、交通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中山科学研究院的智力支持。赢得印度“硅谷”声誉的班加罗尔高科技城,靠的是有百年历史且被称为印度高校王冠的印度理学院和班加罗尔大学等。英国的剑桥科技园区是剑桥大学的杰作。相反,不依靠大学而创办的科技园区基本上是不成功的,如苏格兰东部邓弗姆林郊外高速公路边的“硅峡”,建设了十余年仍不景气,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大学的支持与参与。可以说,科技园区临近大学和科研机构,为其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大学和科研机构丰富的科技智力资源,使得高科技企业得以在科技园区创建,从而吸引高科技人才,引导高技术产业发展。
从良好的基础设施来看,高水平的基础设施条件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世界著名科技园区成功的先决条件。科技园区的创建与发展需要完善的硬件服务体系,如及时、迅速地拥有足够获取有用信息和技术的途径以及优良的生活环境等。“科学以人为本”,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对于科技园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成为吸引企业与人才特别是高科技企业与优秀人才落地生根的重要条件之一。例如,新加坡科学园的附近就是该国有名的风景区;台湾新竹科技园区的自然环境十分优美;西雅图被美国《财富》杂志称为“西部最好的城市”,是全美最适宜居住及经商的城市之一。科技园区不但需要高质量的基础设施作支撑,还需要良好的管理服务环境,如完备的园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支撑服务体系等。只有形成高品位高质量的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生产、生活环境以及与市场经济、国际贯例接轨的投资环境,科技园区的发展壮大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2 创新机制
高科技产业的首要特点是创新性。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高科技产业,更没有高科技园区的形成与发展乃至辉煌。因此,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各种机制对于科技园区来说至关重要。纵观世界著名科技园区,它们在创建与发展著名科技园区,它们在创建与发展的征途上无不形成了富有各自特色的创新机制,如合理的科技园区的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简单而高效的组织机制、技术与产品的开发机制、适宜创新的风险投融资机制、人力资本的形成机制、各种类型的激励机制等。在机制创新上,政府的重视与扶持以及给予科技园区的优惠政策十分重要。例如,高科技产业的最大特点总是资本和知识密集,周期短,风险大,因此减免税收就成为建立与发展科技园区的一个重要手段。美国国会与政府为了鼓励企业对研究开发的投入,通过了“1981年经济复兴税收法”,对研究开发的投资减税25%;台湾当局为了吸引更多的厂商进入科技园区投资经营高科技产业,规定了一系列鼓励和刺激投资的优惠政策,在优惠政策上与保税区无异。据台湾中华研究院的一份报告显示,新竹科技园区内的租税优惠条件比日本、新加坡还要优惠;澳大利亚各级政府制定系列相关政策的导向计划,以政策和政府资金为杠杆,优化产学研结合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支持科技园区的建设与发展。
政府为了扶持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还要建立科技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资金,为高技术产业开辟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构建良好的投资环境,这是科技园区兴起的重要条件。美国硅谷的成功,就是与附近拥有60家风险投资公司的支撑紧密相关;台湾新竹科技园区的建设也是在借鉴国外创办科技型经济特区经验的基础上,吸取了台湾在发展工业区、加工出口区方面的教训,在创造良好园区投资环境上下足了功夫。再如,在营造有利于科技园区发展的文化氛围上,世界上一些成功的科技园区的做法更显示出其创新精神的难能可贵。据有关研究表明,硅谷内的高科技企业成功率可达60%,而一般条件下高科技企业成功率仅为16%;在美国风险投资总额中,硅谷占43%,每年有近1000家风险投资支持的高科技企业在硅谷创业。这其中的秘密是什么呢?长期从事硅谷特色研究的美国学者认为,事实证明,那种认为“科技园区+风险投资+几所大学=硅谷的观念是错误的”。这些只是硅谷拥有的最显而易见的有形因素,而关于硅谷成功的无形因素则更为重要。美国学者在一篇题为《克隆硅谷最宝贵的东西》的文章中认为,硅谷成功的良好“土壤”就是肯于冒险的文化、敢于创新的精神。“失败了没有关系,要奖赏甘冒风险的人,而不是惩罚那些因冒风险而遭失败的人”;“容忍失败,就是人们可以学习并加以运用的极为积极的东西”;“容忍创造性的混乱,硅谷的特点并不仅仅是速度快、产品周期短,而是培育一种能很快适应变化与混乱环境的企业文化”。
3 人力资源
高科技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是创新主导型产业,科技领域内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尤其是高科技人才的竞争。人才作为知识、技术、创新能力的载体,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竞争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谁拥有大批出类拔萃的专门人才,谁就能取得最后的成功。科技发展表明,人资源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最重要而又相对稀缺的资源。世界科技园区的发展呈现出这样一个基本的规律,那就是每一个成功的科技园区都建立在人力资源相对集中丰富的地区,尽管所有人力资源相对集中丰富的地区不一定能建成成功的科技园区。如硅谷的发展就是依赖于斯坦福大学丰富的人力资源而获得成功的,较高的人才素质正是硅谷崛起最为重要的因素。正是因为人力资源有如此的重要性,美国和日本自八十年代以来就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人才之争。“美国十多家大公司正从日立、东芝和日产等这样的公司以及各名牌大学和通产省办的各实验室招聘日本一流科学家。”日本则利用其雄厚的资金优势,在美国大批收买和创办各类公司,高薪聘请美国各类专门人才。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的日本,大约有8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来自发展中国家。台湾新竹科技园区可谓是人才济济,其中不少人才直接来自于美国的硅谷。而美国乃至世界上大部分科技园区都是环绕一两家有名望的研究型大学建立起来的,这并非是偶然的巧合。北京中关村是我国唯一、世界少有的科技智力密集区,拥有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各类高等院校近70所,拥有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各类科研机构210多家,两院院士占全国1/3多。中关村科技园正是凭借中关村地区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人才和智力优势,融产学研于一体,实现技术成果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有效结合,集教学、科研、技术、开发、生产、商品、上市为一体,推动高科技的商品化和产业化,一举而成为我国科技园区的“龙头”。从另一个角度讲,高新技术产业是高成长性、高效益的产业,它也为各类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英雄用武之地”。科技园区的创建既吸引了国内各类人才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也为“海归派”创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与条件。
(二)深刻启示
世界各主要科技园区的发展特点与成功经验,对于我国科技园区的建设具有相当的启示及借鉴意义。这正如莱斯列和卡冈教授所说:“找出硅谷成功的因素要比把他们整合成有助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成功的秘诀容易得多”。从我国目前科技园区的实际情况来看,着重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与研究:
1 “拿来主义”与创新之路
我国在创办科技园区的过程中,要学会“拿来主义”,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科技园区的发展呈现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世界科技园区继续呈现出较高的发展速度,且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进一步扩大;二是科技园区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蓬勃兴起与快速发展;三是科技园区之间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这种差距既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在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因此,如何建立既符合本地区情况又不失国际水准的科技园区,是每一个兴办国家和地区都必须解决的课题。在“拿来”与借鉴的同时,更要从全球着眼,从地方入手,走创新之路。“全球市场、区域经济、科学文化与技术创新相结合,走向可持续的城市发展”,这是全球城市未来会议提出的一个带有发展战略性的口号。科技园区的发展要充分考虑到所在区域的特点与优势,要融合区域优势并利用其优势,才能取得突破与成功。在建设科技园区的进程中,我们学习别国的先进经验,以减少走弯路,这是必要的,但这并不能意味着一味追随或是简单模仿而忘掉了创新的价值。发展科技事业,要走自己的路,要有自己的特色。中国与美国情况不一样,中国各地的情况也不一样,让经济知识化这是共性,但要结合自己的发展阶段与需求,来创建富有中国特色与地方特色的科技园区。
2 政府主导与人才竞争
在科技园区的建设与开发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上一些著名科技园区基本上是在政府的扶持与规划下建成和发展起来的,如台湾当局提供的规划设计、优惠政策、完备的基础设施和有效的高级别行政管理,是新竹科技园办得成功的不可或缺的条件。高技术创新作为一种有明确目标的社会行为,越来越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环境的扶持。但是,政府的角色不是亲上球场组织作战,而是制定游戏规则。也就是说,政府的工作重点不是具体规划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而是提供政策和创造环境,通过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和学术界的联系,不断增强企业的自我创新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创新的主体应是企业本身。政府无论怎样重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也不能代替企业的各种创新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规划、指导、协调、监督和服务,其突破点应放在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完善法规和市场体系建设、为科技园区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必备条件上。政府绝不能象过去那样对企业进行直接的干预和给少数企业“吃偏饭”,而必须让所有的企业平等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壮大。因此,我国科技园区的发展与成熟乃至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就要在明确摆正政府与企业各自职能分工的基础上,大力增强自身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另一方面,人力资本是高新技术产业的第一资本。发展科技园区要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让人才脱颖而出。高科技靠的是人才,国外及台湾新竹创办科技园区的经验表明,兴办科技园的首要条件是要有一个能促进人才辈出、释放人才能量的软硬环境。能否鼓励与吸引优秀科技人才来园区创业,是科技园区能否发展壮大的必要条件。
3 重点建设与逐步发展
国外科技园区的成功经验昭示我们,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向科技园区的转化,将成为我国各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次战略大转移。科技部徐冠华部长明确提出:国家高新区是中央和地方科技工作结合的最好载体。我国在对外开放中采取了由点到面、由东到西、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四沿”(沿海、沿江、沿边、沿线)渗透型开放战略,在全国建立了53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但有些地区科技基础较差,在交通、人力、基础设施、经济环境等条件尚不完全具备的形势下建设科技园区,仅仅是围一块土地,盖一片房子,再招商引资,结果造成了“开而不发’,给经济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既缺乏与大学及科研机构的紧密联系,又缺乏风险资金的必要投入,也没有高知识含量的产品,更谈不上高科技的产业化与商品化。这实际上不是在建立科技园区,而是在建造城市。因此,我们必须遵循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规律,不搞一哄而上,抓重点建设,先有突破,积累经验,逐步发展;从而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科技园区,实现高质量技术产业的“二次创业”。
4 经营环境与文化氛围
科技园区的经营环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地理位置与基础设施等硬环境,二是指政策、法律、管理、服务等软环境。从一定意义上说,经营环境是科技园区的鲜活力与生命力之所在。没有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就不能吸引投资者。世界科技园区的发展实践证明,优越的地理位置、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对知识产权进行有效保护的法律制度、充分调动企业家积极性的优惠政策以及提供技术交易、中介、资询、评估、仲裁等服务的系列中介组织等,既对投资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又能为园区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与精神保证。世界科技园区的发展实践还证明,营造一个良好的适宜于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也是至关重要的。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创新价值观,提倡鼓励竞争的价值观;要大力倡导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要形成容忍失败、宽容失败的氛围。要创造良好的促进创新文化环境,大胆探索并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文化,为科技园区内的人才施展才华提供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