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谢盼 2011年12月,河北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开展政府绩效管理试点工作,河北省气象局积极争取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专项政府绩效管理。一年来,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取得哪些实际成效?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是否得到有力提升?河北省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调研组走遍河北,开展了实地调查。
规范化管理 建立长效机制
“卢龙县气象局位于县城东南角,观测场海拔高度65米,总占地26亩,现有办公楼面积1832平方米,雷达塔楼高度40米。”据卢龙县气象局局长李景锁介绍,自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开展以来,县政府领导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认识不断提高,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得到规划部门的大力支持。所有临近县气象局的工程项目及城区的高层楼房工程项目在规划批复之前,必须将初步设计提交县气象局审核评估。
“近年来,卢龙县气象局先后对7个住宅小区的高层进行了限高处理。其中,县气象局旁边的住宅小区更是严格按照地面观测保护要求限高,从而真正有效地保护了气象探测环境。”卢龙县气象局副局长杨文雨补充说。
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就是保护气象事业发展的“生命线”。目前,河北省86个县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纳入城乡建设规划。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范围、标准须报当地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备案;气象设施周边地区的建设项目要满足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不得影响和破坏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并征得县住建局同意后方可实施建设;县住建局、国土局等部门在审批中遇到可能影响已建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项目时,要征求气象部门的意见,未经同意不得审批。
河北省各地(市)还相继出台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定》《防雷减灾管理规定》《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管理办法》等地方规范性文件,依法加强社会管理。实现全部市、县将防雷安全管理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将雷击风险评估纳入防雷许可;92个县气象局完成了气象依法行政工作上网工程, 29个县将气候可行性论证纳入项目审批流程;邯郸、廊坊及部分市、县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目标,促进了全省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和政府化进程。
无缝隙覆盖 提升防御能力
8月1日凌晨,河北省南皮县旁堤刘村气象信息员吕俊桥收到暴雨预警后,马上通知村气象站应急小分队集合。他们用大喇叭广播预警信息,并挨家挨户告知村民做好暴雨防护工作,让危房住户尽快转移。当走访排查到村民刘德勤老人家时,他们发现,墙已倾斜,土房随时有坍塌的危险。吕俊桥和刘喜俊破窗而入,将刘德勤背出房子。事后,70多岁的刘德勤老泪纵横地说:“孩子们都外出打工了,太感谢吕俊桥他们了,再晚一会儿,俺这老命就没啦。”
针对边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等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死角和盲区,在气象防灾减灾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中,河北省气象局专门制定了“建立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立气象预警信息快速发布机制,做到乡(镇)有气象信息服务站、村村有气象信息员”等指标。
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河北各级气象部门通过建立广播电视气象预警信息增播、插播机制,完善气象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力求所有的电视观众群体第一时间获取信息;不断建立完善气象信息员队伍,并开发了农村大喇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装置,在现有经济条件下,实现了现代移动通信网络和农村地区传统的信息传播渠道的自动连接,有效解决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建设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使得突发性、严重性气象灾害发布逐步具备专业化的技术和管理体系,充分考虑到经济欠发达和边远地区以及弱势人群,建立了专业发布平台,扩大了信息覆盖面。
注重防与减 筑就坚实堡垒
“灾害防御关键在于防和减,要依靠科学、加大投入、完善政策,确保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出实招、干实事、见实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在气象灾害防御中舍不得投入,在预算内不予安排,出了事反而会花更多的钱,劳民伤财。如果把事后救灾资金的一小部分拿出来作为灾害防御专项,那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将会大大提高,气象灾害损失特别是人民群众的直接生命财产损失会大大减少。”河北省省长张庆伟强调说。
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工作的推进,提升了河北省各级政府对气象工作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增强了参与防灾减灾工作的积极性,加大了对气象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截至10月底,各级财政共投入资金近3亿元用于气象事业发展,较2011年增长70%。其中,省级财政投资1.3亿元,增长了1.5倍。特别是人工影响天气投入经费大幅增加,“十二五”期间省级财政将投资2.37亿元用于基地及人工影响天气相关建设。根据省部合作协议的安排,预计“十二五”期间,省级财政投资气象事业发展经费将达8亿元,较“十一五”增长了11倍。
河北省政府和唐山、南皮、丰南等部分市县成立了具有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制的气象灾害防御中心。其中,省级气象灾害防御中心有35名人员编制。承德市政府为市、县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增加48名全额事业编制。邢台市政府建设“水生态修复及百泉复涌”工程,为17个标准化作业点配备51名财政拨款人员。
健全气象防灾减灾长效机制、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提高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强化气象防灾减灾社会管理……一年来,从理论到实践,从探索到经验,河北通过动态、循环、持续的绩效管理模式推进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将气象更好地融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促使气象部门更好地发挥社会管理职能。同时,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实现管理科学、预警及时、防御到位,构筑起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
(责任编辑:叶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