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布时间:2011年11月23日)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有两个对应的主体,一个是科技成果的供给方——科技人员(或单位);另一个是科技成果的需求方——企业,只有科技人员拥有企业需要的成果,即有效供给,而企业又有现实的需求,即有效需求,成果转化工作才有可能完成。
企业什么时候需求技术成果?
企业什么时候都需要技术是正确的结论,但是企业对技术成果转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求迫切程度、技术来源方向是不一样的。一般认为,初创企业、中小企业是需要技术支撑的,而实际数据对这一结论是否定的。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0~500万),在第一阶段的创业时期,团队目标明确、技术及产品单一、市场范围小,而且企业在起步前,对自己的产品、技术,都做过较多的市场研究,基于这些充分的准备,而且企业在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物化已经有充分准备的技术、资金和设备,因此在第一阶段一般能经营得好。有了500万这第一桶金的基础之后,企业就能正常运行了。
第二阶段(500~2000万)。这是企业的一个“调整阵痛”期,这个阶段,企业盈利明显增加,企业发展快速增长。但是市场迅速扩张,竞争更加激烈。这个时期既包括管理层面的矛盾,如发展方向、利益分配等;也包括技术层面的矛盾。当经过第一阶段发展,市场上竞争对手变多,使得市场饱和之后,产品的升级及服务的延伸则要求有更多的技术支持。在这一阶段技术供给不足日益凸现,于是形成企业对技术输入及转化的需求。
第三阶段(2000~10000万)。这个阶段被称为企业的“玻璃窗”坎。“玻璃窗”坎主要表现为各方面外表形势发展好,但是离占领国内主要市场、占领国际主流市场,总是看得见、摸得着,就是突不出去。求变、求发展则成为这一阶段企业的主题。
第四阶段。飞跃阶段,即超过亿元产值关,企业能占领大份额的市场,企业的主导产品在市场上有较大的“话语权”,因此更需要技术的支持。
实际调研数据表明,企业在以第二阶段开始对技术转化的迫切性日益增加。这是因为,创业阶段,产品单一且明显,既有的产品打开市场是创业阶段的主要任务。当企业进入第二阶段后,创业阶段的产品市场已经饱和,或者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必须要开发新产品,或提升原产品,这都是需要技术转化予以支撑的。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成果?
我们提出企业需求什么样的成果这个命题时,有一个同义而异体的命题是,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因为企业产品是因供需市场转化的,那么市场需求什么产品,以这个产品为中心形成的技术及技术群就是企业所需求的。进一步要分析的是市场与消费的关系,消费是市场另一个方面,那么,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即是与供需的关系。事实证明,消费有两种形式,一是企业创造的消费,即企业创造一种新产品,形成了一种新的消费行为,例如,原来没有电视,人们就不会有电视消费,原来没有手机,也就不会有手机的市场,电视与手机的出现,导致市场有了新的消费形式,这就是引导消费的技术;另一个就是扩大消费,在已有市场蛋糕中重新分割份额。一般而言,这一类技术是以降低成本,增加主体技术的附加功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创造消费的技术是革命性的创新技术,扩大消费的技术是革新性技术,而革命性创新技术的转化发生在发达国家的几率的要比发展中国家大。这是由于引导消费、引导市场的带动因素是多方面的,其发达国家的国家实力、文化实力、军事实力在引导消费、引导市场方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因此,企业的技术需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竞争环境、不同的主导产品,其成果的需求形态是不同的。
企业需要什么阶段的成果?
一般认为,技术必须要成熟,起码要通过“中试”阶段的技术,企业是最需要的。实践证明,上述的论断是不对的。
前述的企业在第一个阶段,主要对自己的技术、产品进行开发,企业是从第二阶段起需要技术的程度日益迫切。当企业发展处于第二阶段时,企业对技术的需求是要与技术发展需求一致,但是任何一个脱离企业而完成“中试”的技术,与企业的需求都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企业一般是在技术的初创阶段就进行合作,使技术从构思开始,到“中试”及“工业生产”阶段充分适应企业需求。
调查的企业说明,企业发展到第二阶段后,企业都有自己的科研队伍,跟进、校正合作科技单位的技术开发,保证科研单位适应本企业的“水土”。